张季鸾后人现状
admin 人文历史 2025年07月25日 04:59:22 20
“报界宗师”的后人如今过得怎样?一段沉寂的历史,正在悄悄被唤醒。
张季鸾,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家、政论家,《大公报》主笔,以“不党、不卖、不私、不盲”的办报理念影响深远。他一生清廉,病逝时口袋里仅有十元法币,却赢得国共两党共同敬仰。那么,他的后人如今身处何地?生活如何?
后人现状概览:
张季鸾唯一的儿子张士基,1937年出生,解放后因政审未通过未能考入大学,终身从事工人工作,生活朴素低调。
其孙女旅居香港,曾于1999年主动联系亲属,捐资修复祖父墓地,表达对家族历史的敬重与责任。
外甥女李赋英则在西安积极奔走,为墓地修复和保护付出大量心力,体现家族后代对先人的深厚情感。
墓地变迁与保护:
张季鸾原墓地位于西安长安区杜曲镇,曾占地40亩,气势恢宏。
文革期间墓地遭严重破坏,墓碑被砸、墓园变为庄稼地,供桌被用作牲口食槽。
1999年后人重新立碑,但墓地周边被养猪场和砖厂包围,环境恶劣。
2014年,在多方努力下,墓地迁回榆林故乡,安葬于东沙公园,并设立纪念馆,后人张哲明亲自参与祭拜活动。
行动号召:
历史不应被遗忘,精神更应被传承。张季鸾后人的坚守与努力,是对家族荣耀的最好回应。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、分享、参观纪念馆等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报界巨匠的故事。
核心总结:
张季鸾后人虽生活平凡,却始终秉持家风,默默守护着一段属于中国新闻史的光辉记忆。他们的坚持,是对“文人论政”精神的延续,也是对正义与良知的礼赞。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张季鸾的印象,或聊聊你家族中值得敬仰的长辈故事,让我们一起传承那些闪光的名字与精神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凉面分类信息网原创或收集发布,欢迎转载